天鹅绒多肉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如下:
病害
黑腐病
- 症状:是天鹅绒多肉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,多从植株根部或茎部开始发病。初期,受害部位会出现褐色或黑色的斑点,随着病情发展,斑点逐渐扩大,导致植株的茎干或根部发软、腐烂,最终整株死亡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,病情发展迅速。
- 防治方法:
- 预防: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,避免环境闷热潮湿;合理浇水,避免土壤积水,可采用 “干透浇透” 的浇水原则;种植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,可将土壤暴晒几天或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拌土。
- 治疗:一旦发现植株有黑腐迹象,立即用锋利且消毒后的刀具将黑腐部分彻底切除,直到露出健康的组织为止。切口处涂抹多菌灵粉末,然后将植株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伤口,待伤口愈合后重新扦插在消毒过的土壤中。
白粉病
- 症状:主要危害天鹅绒多肉的叶片,发病初期,叶片表面会出现白色的小粉斑,之后粉斑逐渐扩大连接成片,形成一层白色的粉末状霉层,严重时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,导致叶片发黄、枯萎。
- 防治方法:
- 预防:合理密植,保证植株之间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;避免过度施用氮肥,增施磷钾肥,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;在白粉病高发季节(如春秋季),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,如多菌灵、百菌清等,每隔 10 - 15 天喷一次。
- 治疗:发病初期,及时将病叶摘除并销毁,防止病菌传播;使用粉锈宁、戊唑醇等针对性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按照说明书的浓度和频次用药,一般连续喷施 2 - 3 次,每次间隔 7 - 10 天 。
锈病
- 症状:叶片表面会出现黄色、橙色或褐色的锈斑,这些锈斑会逐渐凸起,后期破裂散出粉末状的夏孢子,严重影响植株的美观和生长,导致叶片早衰、脱落。
- 防治方法:
- 预防:保持栽培环境清洁,及时清除病残体;加强通风透光,降低空气湿度;合理施肥,增强植株的抗病性。
- 治疗:发病后,使用三唑酮、腈菌唑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施 2 - 3 次 。
虫害
介壳虫
- 症状:介壳虫通常会聚集在天鹅绒多肉的叶片、茎干上,吸食植株的汁液。受害部位会出现发黄、枯萎的现象,严重时还会分泌蜜露,引发煤污病,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。介壳虫繁殖速度较快,短期内可能大量爆发。
- 防治方法:
- 预防:新购入的天鹅绒多肉要进行隔离观察,确认没有病虫害后再与其他植株混养;定期检查植株,以便早期发现介壳虫。
- 治疗:数量较少时,可以用牙签、镊子等工具人工剔除,也可以用棉签蘸取酒精擦拭有虫的部位;数量较多时,可使用蚧必治、毒死蜱等杀虫剂进行喷杀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施 2 - 3 次 。
红蜘蛛
- 症状:红蜘蛛体型较小,多在叶片背面活动,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汁液。受害叶片会出现黄白色的小斑点,严重时叶片会变得枯黄、脱落,植株生长势减弱。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,红蜘蛛繁殖迅速,容易爆发成灾。
- 防治方法:
- 预防:保持栽培环境湿润,可定期向植株周围喷水,但要避免叶片积水;加强通风,降低红蜘蛛的繁殖速度。
- 治疗:使用阿维菌素、哒螨灵等杀螨剂进行喷雾防治,重点喷施叶片背面,每隔 5 - 7 天喷一次,连续喷施 2 - 3 次 。
蚜虫
- 症状:常聚集在天鹅绒多肉的嫩叶、花蕾等部位,吸食汁液,导致叶片卷曲、皱缩,生长受阻,严重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和正常生长。蚜虫还会分泌蜜露,诱发煤污病。
- 防治方法:
- 预防:保持环境清洁,及时清除杂草,减少蚜虫的滋生地;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,悬挂黄色诱虫板进行诱杀。
- 治疗:使用吡虫啉、啶虫脒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施 2 - 3 次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