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       白菊的病虫害多与
养护环境不当(高湿、通风差、光照不足、土壤积水)直接相关,核心类型集中在 “真菌类病害” 和 “刺吸式虫害” 两类。以下按 “病害”“虫害” 分类,详细介绍每种病虫害的
识别特征、诱发原因及防治方法,帮助你及时判断并处理:
 白菊叶片覆厚白霜、根系耐旱怕涝,一旦土壤或空气湿度过高,真菌易滋生并侵入植株,常见病害有
黑腐病和
白粉病,其中黑腐病危害最严重,若不及时处理可能整株死亡。
 识别特征:
文章源自古木派:https://www.gumupai.com古木派-https://www.gumupai.com/338.html发病部位多在根系、茎秆基部,后期可蔓延至叶片:
 - 根系:健康白根呈白色 / 浅褐色,黑腐后根系发黑、发黏,轻轻一扯就断,伴有腐臭味;
 - 茎秆:茎基部出现褐色 / 黑色斑点,逐渐扩大成 “软烂区”,按压时能感觉到内部中空,后期茎秆倒伏;
 - 叶片:若茎秆黑腐,上部叶片会快速 “化水”(从基部开始变软、透明,最终枯萎),且无明显征兆(区别于缺水导致的叶片发皱)。
 
诱发原因:
- 浇水过多 / 淋雨:盆土长期积水,根系缺氧,真菌(如镰刀菌)大量繁殖;
 - 通风极差:浇水后水分无法快速蒸发,茎秆基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;
 - 伤口感染:分株、扦插时伤口未晾干,或叶片断裂后未处理,真菌从伤口侵入。
 
防治方法:
- 预防(关键):
① 用颗粒占比 70%-80% 的土壤,花盆选底部多排水孔的陶盆;文章源自古木派:https://www.gumupai.com古木派-https://www.gumupai.com/338.html
② 浇水遵循 “干透浇透”,夏季控水,雨后及时倒出托盘积水;文章源自古木派:https://www.gumupai.com古木派-https://www.gumupai.com/338.html
③ 分株 / 扦插前,伤口晾干 1-2 天,土壤混合少量多菌灵粉末消毒。
 - 治疗(发现后 24 小时内处理):
① 轻度(仅少量根系黑腐):脱盆后剪掉所有黑腐根,保留健康白根,用多菌灵溶液浸泡根系 10 分钟,晾干 2 天,重新栽入新的颗粒土中,缓盆期间不浇水;文章源自古木派:https://www.gumupai.com古木派-https://www.gumupai.com/338.html
② 重度(茎秆黑腐):从健康部位下方 1-2cm 处剪断茎秆(确保剪口无褐色斑点),丢弃黑腐部分,剩余茎段晾干 3-4 天,重新扦插(参考 “茎段扦插” 方法),原花盆和旧土彻底丢弃(避免残留真菌)。
 
识别特征:
文章源自古木派:https://www.gumupai.com古木派-https://www.gumupai.com/338.html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霉层,初期多集中在叶尖或叶片边缘,后期可覆盖整个叶片;用手擦拭霉层,会露出叶片本身的黄绿色,严重时叶片会卷曲、枯萎,但很少腐烂(区别于黑腐病)。
 诱发原因:
- 空气湿度高 + 光照不足:春秋季连续阴雨天,或室内通风差、光照弱,真菌(如白粉菌)易扩散;
 - 植株密度大:搭配种植时植株间距过近,叶片相互遮挡,局部湿度升高。
 
防治方法:
- 预防:
① 保证每日 4-6 小时直射光,阴雨天开启补光灯;
② 搭配种植时保持 “植株直径 1.5 倍” 的间距,避免叶片重叠。
 - 治疗:
① 轻度(少量叶片有霉层):用棉签蘸清水轻轻擦掉霉层,放在通风强光处,让叶片快速干燥;
② 重度(多叶片感染):喷洒甲基托布津溶液(1:800 倍) 或醚菌酯溶液(1:1000 倍),叶片正反面、茎秆基部都要喷到,每 7 天喷 1 次,连续喷 2-3 次,直至霉层消失。
 
白菊的虫害多隐藏在 “根系、叶背、叶心” 等隐蔽部位,初期不易发现,待出现明显症状时已造成危害,常见虫害有根粉蚧、介壳虫、红蜘蛛。
识别特征:
害虫寄生在土壤中、根系周围,肉眼难直接观察,需通过植株状态判断:
 - 地上症状:白菊生长突然停滞,叶片发黄、发皱,即使浇水也无法恢复;盆土表面偶尔能看到白色 “棉絮状” 虫粪,或细小的白色虫子(成虫体长约 1-2mm,呈椭圆形,有蜡质层);
 - 地下症状:脱盆后可见根系上附着白色棉絮状物质,虫体藏在根系缝隙中,吸食根系汁液,导致根系萎缩、腐烂。
 
诱发原因:
- 土壤未消毒:使用了带虫卵的旧土或未暴晒的新土;
 - 浇水过多:土壤长期潮湿,为根粉蚧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。
 
防治方法:
- 预防:
① 土壤使用前暴晒 2-3 天,或混合少量 “小白药(噻虫嗪颗粒)”(按 1:200 比例混合,埋在土壤中层);
② 每年春季换盆 1 次,检查根系是否有虫,及时清理。
 - 治疗:
① 脱盆后剪掉所有带虫的根系,用吡虫啉溶液(1:1500 倍) 浸泡根系 20 分钟,晾干 2 天,重新栽入新的消毒土壤中;
② 若不想脱盆,可在盆土表面挖 3-4 个小孔,每个孔埋入 2-3 粒小白药,浇水后药物随水分渗透到土壤中,杀灭根粉蚧(药效可持续 1-2 个月)。
 
识别特征:
害虫多聚集在叶背、叶心、茎秆基部,成虫体长约 2-3mm,呈圆形或椭圆形,有褐色 / 白色蜡质外壳(像小盾牌),不易被水冲掉;
 - 危害症状:叶片出现黄色斑点(虫体吸食汁液导致),后期斑点扩大,叶片枯萎;虫体排泄的 “蜜露”(透明黏腻物质)会附着在叶片表面,易诱发 “煤污病”(叶片发黑、有霉层)。
 
诱发原因:
- 通风差:室内或封闭阳台环境,空气不流通,介壳虫易繁殖;
 - 外来感染:新购入的多肉未隔离,携带介壳虫卵。
 
防治方法:
- 预防:
① 新植物隔离观察 1-2 周,确认无虫后再搭配种植;
② 每月喷 1 次吡虫啉溶液(1:1500 倍),重点喷叶背和叶心,预防虫卵孵化。
 - 治疗:
① 轻度(虫体数量少):用牙签轻轻挑掉虫体,或用棉签蘸 75% 酒精擦拭虫体(酒精能溶解蜡质外壳,杀死成虫和虫卵),擦拭后放在通风处晾干;
② 重度(虫体多且有蜜露):喷洒毒死蜱乳油(1:1000 倍) 或噻嗪酮溶液(1:800 倍),每 5 天喷 1 次,连续喷 3 次,确保虫体和虫卵彻底杀灭。
 
识别特征:
害虫体型极小(成虫体长约 0.5mm,呈红色 / 褐色),多藏在叶背,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;
 - 危害症状:叶背出现密集的白色小点(虫体吸食汁液的痕迹),后期叶片正面发黄、失绿,严重时叶背会出现白色蛛网状物质(红蜘蛛吐丝),叶片逐渐干枯脱落。
 
诱发原因:
- 空气干燥 + 高温:夏季长时间不浇水,或室内开空调导致空气干燥,红蜘蛛易繁殖;
 - 光照不足:植株生长虚弱,抵抗力下降,易被红蜘蛛侵害。
 
防治方法:
白菊的病虫害处理核心是 “提前预防”,只要做好以下 3 点,可大幅降低发病概率:
- 环境把控:保证强光照(每日 4-6 小时)、好通风(室外优先,室内配风扇)、少浇水(干透浇透),从源头减少病虫害滋生条件;
 - 定期检查:每周观察叶片、叶背、根系(换盆时),尤其夏季 / 阴雨天,及时发现早期症状;
 - 预防性用药:每月喷 1 次多菌灵(防病害)+ 吡虫啉(防虫害),土壤消毒后再使用,避免外来感染。
 
若已发生病虫害,需 “快刀斩乱麻”—— 及时隔离病株、精准用药、更换土壤,避免扩散到健康部位或搭配的其他植物,最大限度减少损失。